查看原文
其他

这几个常见的亲子游戏,个个暗藏杀机,请千万注意!

以下文章来源于常青藤爸爸 ,作者常爸

这些游戏跟孩子玩前要三思来源 | 常青藤爸爸(ID:ivydad_ivydad)


头皮撕脱伤


颅骨凹陷性粉碎性骨折


硬膜下血肿


......


7月29日,3岁的女孩娜娜被送到医院时的惨状,连医生都惊呆了。
“情况非常危险,必须立即手术!”没过多久,娜娜就被推进了手术室。
因为年龄太小,气管发育还不完善,麻醉师在衡量麻药剂量的时候小心翼翼,因为一点儿失误都会让这个小人出现呕吐、误吸、喉痉挛、气管痉挛等风险。
两个小时内,医生一点点把娜娜头颅里的血清干净,又把破碎的头骨一块块修复,嵌合回头部。
幸运的是,娜娜的命被保住了。可再回到几个小时前,谁又能想到,让娜娜差点丢命的竟然是几乎每个家长都会逗孩子玩过的“举高高”。

当天晚上,爸爸和娜娜一时兴起就玩儿了起来。娜娜在半空中咯咯笑,爸爸也玩儿得不亦乐乎。
可是,爸爸却忘了,天花板上还有正在飞速旋转的吊扇。
身高178cm的他,还站在比较高的位置。一般家里的层高不高于3m,也就意味着当爸爸把娜娜举上去时,差不多要挨着房顶了,与吊扇咫尺相隔。
正当他们玩儿得兴奋的时候,吊扇的一片扇叶正好从娜娜头顶削过,鲜血扑面而来,原本吱哇乱叫的娜娜突然没了声。
玩耍,差点成了玩命!
让人心痛的是,在夏天,因为举高高被吊扇削头的,娜娜不是第一个。
2018年7月,4个月大的女婴被亲戚举高高,吊扇削头,导致头皮撕脱、颅骨粉碎性骨折、硬膜下血肿。经过三个多小时的抢救,才转危为安。

2018年6月,15岁少年在逗8个月大婴儿时玩举高高。但这个婴儿没有那么幸运,被吊扇削头后当场死亡了。

2016年7月,5岁女孩被爸爸举高高,遭吊扇削头,导致开放性颅脑损伤。

就像我们都曾幻想过去动物园,如果没扶稳,一下掉进狮虎山里怎么办?很多网友也都回忆起吊扇给自己带来的童年阴影。

更多人则是惊呼,我们从小就听过类似的故事,可“这个爸爸还能居然这么没常识?!”

只能说这样的家长真是心大到一定程度了,可最后坑的还是孩子。
而今天想要跟大家探讨的是,每一次发生这样的悲剧,仿佛大家都会把注意力只放在吊扇上——好像只要没了吊扇,举高高就是安全的。
但事实上,像“举高高”这样最常见的游戏本身就是危险的。哪怕房顶空无一物,哪怕家家户户都装的空调没有吊扇——哪怕是在空旷的户外,也不能随便跟孩子玩儿举高高。

1

“举高高”比你想象的更危险
提起“举高高”,大部分人的印象估计都和父亲有关,这大概是中国为数不多的能让爸爸们放下威严,又能“顺便”刷刷存在感的亲子游戏了。
(一个父亲在除夕夜和孩子玩举高高,丰子恺先生于1926年作)
一抛,一接,哈哈一笑……可是,在这份和谐背后,藏着的却是重重危险。
婴幼儿和成年人最大的不同,就是他们的身体发育尚未成熟。对孩子来说,他们的脑组织小于外面的颅骨组织,而且漂浮在脑脊髓液中。
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“饭盒里用水泡着一块嫩豆腐”,当我们使劲儿晃饭盒时,里面的豆腐多半会碎,孩子的大脑也是同理。
把孩子迅速向上抛,以及孩子向下落,瞬间被接住过程中,不是由慢到快就是由快到慢的过程,突然的速度改变,会对于孩子的头部产生瞬间剧烈冲击。
由于惯性作用,泡在水里的“豆腐”,就会与“饭盒”发生碰撞,轻者会致脑震荡,重者可引发脑挫裂伤、脑水肿、颅内出血、高颅压昏迷,甚至出现严重后遗症或者危及生命。
这个就是这几年很多媒体都提到的“婴儿摇晃综合征”,就是由于“瞬间以不当的方式剧烈摇晃婴幼儿,或长时间无数次快速摇晃婴幼儿,造成其脑部伤害,甚至死亡。”抛举带来的损害就属于其中一种情况。

除了大脑,孩子脆弱的脊椎也很容易受伤,特别是颈椎。
孩子脊柱周围的韧带还很松弛,肌肉力量薄弱,根本达不到固定关节的作用。再加上孩子脑袋相对较大,很容易因为“举高高”导致颈椎半脱位或脱位。

(哪怕只是呕吐,也受不了啊!)
另外,孩子的胸腹腔脏器也一样会受到威胁。
孩子在“举高高”中降落,是一个“自由落体”的过程。因为受到“重力加速度”的影响,孩子的下降速度会远远高于上升速度。
也就意味着,家长要想稳稳地接住孩子,必须要增加力量,更紧地夹住孩子的身体。但是孩子的胸腹部很弱,对内脏的保护作用很有限。
一旦大人没有掌握好力度,很容易夹伤孩子的脊柱,甚至是脏器。而如果没准确接住宝宝,后果可能会更严重。
所以,你以为你玩儿的是游戏,实际上却是在拿孩子的健康和生命开玩笑。
其实举高高并不是不能玩,这是一个很多孩子喜欢和爸爸玩的游戏。只是一定要注意几点:
1、顶上有吊扇,或者房屋天花板很低的情况下不要玩。
2、动作和缓,不要过于剧烈,特别是对1岁以前的孩子来说,避免造成“婴儿摇晃综合症”。
除了举高高,还有很多我们以为稀松平常的游戏一样暗藏“杀”机,今天集中来给大家做盘点,也请转给你们的亲朋好友,大家千万别心存侥幸。


2

带娃游戏里的危险,你看到了吗?
1、骑脖马
有不少家长喜欢让孩子坐在肩膀,自己小跑,逗孩子开心,或者让孩子“望高高”。
但是孩子如果没抓牢,尤其是1岁以内的,孩子还抓不稳,腰部不稳,一个倒栽葱摔下来,后果可想而知。
下面这张图片看得直冒冷汗。
这个爸爸不仅让儿子跨坐在自己脖子上,还骑着摩托车满大街晃悠。

孩子穿着开裆裤,明显还没有到能控制自己的年龄,一个小小的趔趄,甚至地上一颗小石子都能让他摔倒在地。
再加上来来往往的车辆,这爸爸不是在和儿子玩游戏,简直就是在故意杀人。
可能会有人说了:“我们不会这么干的,就是让孩子骑脖子。”
老老实实骑脖子就安全了?事实证明,一样危险。
2017年,五一假期期间,一个3岁的小男孩豆豆,就因此住了院。
豆豆走累了,就骑在爸爸脖子上。可谁能料到,走着走着空中竟然挂着一根铁丝,勒住了豆豆的脖子。
一个瞬间,豆豆重重地向后摔了过去。赶到医院时,豆豆的情况很糟糕,不仅意识迷糊,还伴随呕吐。
医生诊断为颈椎关节滑脱,而且因为头部着地,又有颅内出血和颅骨骨折。而这样的豆豆,已经是被幸运之神眷顾的结果了。
如果他的颈部脊髓受损,很可能会从此瘫痪。
就算前方没有铁丝、风筝线,孩子在上面稍微动一动,大人重心不稳带着孩子直接后仰……骑脖马,从来就不是万无一失的安全游戏。
2、连体走路
去年,就发生了爸爸“坐死”孩子的惨剧。
从视频监控里就能看到,儿子向后仰着身子借助爸爸的力量向前走。这种玩耍动作,恐怕不少爸妈都和孩子玩过。

可是,大家不知道的是,这种情况下,大人的重心会因为拉扯向后靠。一旦孩子松手或者摇晃,很有可能让大人站不稳,直接向后仰。
像是这个爸爸就不小心一屁股压在了孩子头颈部,男孩当场晕倒。
更可惜的是,这个爸爸根本没意识到发生了什么,还在搬动、拍打孩子。当孩子送到医院时,已经不治身亡了。
其实孩子踩在家长的脚面上走路,是一种在家里训练平衡的很好的方式,也是国外很多权威早教机构推荐的一种亲子游戏,但是一定要注意:
1)、方法得当,以面对面的方式进行(如下图),有利于平衡重心,不易摔倒;
2)、环境恰当,在家里没有不可预见的障碍物的情况下玩才安全(上面的案例,应该是发生在超市,爸爸后退中碰到了柱子,重心不稳摔倒了)

3、捏鼻子挤脸
这个在某小视频APP上也超常见,配合搞怪音乐,把孩子整得欲哭无泪。但孩子的鼻部非常脆弱你知道吗?一旦鼻粘膜、血管破损,孩子就会受到细菌和病毒侵犯。
4、快速转圈圈
不管是什么形式的转圈圈,一旦速度过快,对孩子脑部都可能造成冲击,不利于孩子健康,还有摔伤的风险。
5、张口接物
大人扔小花生等坚果,孩子张嘴接住,坚果有进入气管的风险,严重可致命。
6、拔萝卜
用手托住孩子的下巴,让其离开地面,有的家长不但认为没有危险性,甚至还觉得这样能“拔苗助长”,帮孩子长高。但其实很容易导致孩子脖子疼痛,让颈部脊椎受伤。
7、挠痒痒的持久战
想逗宝宝开心,偶尔挠一下没问题。但长时间挠,就很容易让宝宝瞬间窒息、缺氧,甚至损伤大脑。另外,嘴巴张得太大,还会引发下巴脱臼。
8、人体秋千
拉着孩子的胳膊玩“荡秋千”,不少爸妈都喜欢带着孩子这么玩。可是孩子的身体还未发育完善,一旦突然受力,胳膊很有可能会脱臼。经常脱臼,还容易造成习惯性脱臼。
这些小游戏很平常,但在力度、环境不合适的情况下,真的有可能会变成杀人利器。
不知道,你有没有在带娃的时候踩到上面的雷呢?
如果有的话,请赶紧住手,也要防止周围的人对孩子如此“下手”!


3

评估环境的安全性,也很重要

反观整场事件,忍不住想,如果他们是在公园里玩,如果他们是在一个没有吊扇的房间里玩,如果爸爸及时注意到了吊扇,离得远一点,悲剧完全就可能会避免。哪怕是出了事,也不会像如今这么严重。


带孩子玩耍,除了要考察游戏本身的安全性外,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:评估环境。


有时候,哪怕只是玩水这么简单的游戏,放在不合适的环境里就相当于是送命。


“网红堤坝”1天有3个孩子溺水,还有1个孩子永远离开了。讽刺的是,一个幸运的10多岁的女孩溺水被救20分钟后,还没看见家长的影子。



前几天,一个6岁的女孩在玩儿喷泉的时候被冲上天,造成会阴Ⅳ度裂伤,肠管损伤。妈妈不看见一旁的安全提示牌,反倒抱怨工作人员事先没提醒。

直到孩子出事,这些家长也毫不反思自己的行为,有没有尽到一个监护人应尽的责任。
夏天户外活动多,与其指望别人照顾看管,不如家长自己多长点儿心,牺牲点儿看手机、聊天的时间,真正把娃看住了。
成长不易,安全二字需始终放在心头:在安全的地方,玩儿安全的游戏。



很多游戏看似安全,实则危险重重,稍不注意就会伤害到孩子。


孩子发育过程中身体各个关节都没有发育完全,所以家长在和孩子玩游戏时,一定要注意游戏的安全性,此外还要注意场所的安全性,避免游戏伤害到孩子。


分享文章,让更多的爸爸妈妈们注意。


- 推荐阅读 -

点击图片即可查看文章



常青藤爸爸,ID:(ivydad_ivydad),常青藤爸爸,该公号由耶鲁大学毕业,在世界顶级投行工作多年的奶爸运营,旨在分享科学育儿知识和高质量的教育资源。


亲宝宝长期招募原创作者,征集优质情感育儿文。公众号对话框回复「投稿」查看详细规则。


自从微信改版之后,

你是不是经常找不到我们了,

按照下面的提示

把亲宝宝育儿“设为星标”吧

再也不会错过精彩文章了!
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